头伏为啥吃饺子?2020年长达40天“加长版”三伏天来了!

沂蒙
2020-07-16

2020年气候真的不一样,世界气象组织在年初的时候,就说了2020年可能比2019年还要热,并且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,而从2020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,基本上都是“月月”创下气温的新高,然而这可能并不是最热的时段,我国的较热天气马上又要登场了。

40度.jpg

在7月16日,我国正式“入伏”,2020年的这个“三伏天居然长达40天,算是比较久了,也就是在这40天之中,气温高可能成为常态化,这气候变化也会加剧之中,同时陆地,海洋的气候变化都会相当明显,所以该准备的就准备,本身来说气候多变也是夏季特点。

0adfe5e2j00qdjiqe001bc000hs00etm.jpg

正式“入伏”如今的高温主要在什么地方?从整体的情况来说,华南高温是非常明显的,大范围都被覆盖,所以2020年可能更热,因为持续时间已经很长了,这“三伏天”在加长,可能出现气温的浮动,而内蒙古东北部、河北东北部、新疆东部等地也有分布,都没有华南多。当然整体上来说华东地带也有。
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?

三伏天又有“三伏”或“伏天儿”的叫法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。

究其原因,有说法称,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,每天吸收的热量比散发的热量多,日积月累,天气就最热。夏季空气湿度大,也是天气闷热的原因。此时也要对伏汛多加注意。

《汉书·郊祀志注》中说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。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。”

另外,古代医学认为,暑邪属于“六邪”(即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)之一,“伏”有“伏邪”的意思,也意味着宜“伏”不宜动。

三伏天与节气的关系也比较密切。民俗专家萧放提到,在三伏天的时候,常看到中医院开展“冬病夏治”活动,这其实就是根据节气来调养身体的方式。

三伏天为何有“加长版”?

就时间而言,三伏天主要在公历7、8月份。留心观察可以发现,三伏天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固定的,有时是40天,有时是30天。这跟它的计算方法等因素有关。

据专家介绍,每年入伏的时间也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更是不相同。民间也有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的说法。

中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

依照干支纪日排列,从夏至起第3个庚日为初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。庚日出现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,一般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

头伏为啥要吃饺子?

“吃”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。北方有句俚语很流行,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,一来有麦收后尝新的意思,二来在提醒人们,夏季饮食不能含糊。

头伏饺子@凡科快图 (1).png

资料图:图为手工饺子成品。王昊阳 摄

夏天人们容易食欲不振,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恰好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,饺子的外形像元宝,也有“元宝藏福”的意思,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。

伏日吃面的习惯也由来已久。《魏氏春秋》记载,何晏“伏日食汤饼,取巾拭汗,面色皎然”,这里的“汤饼”就是热汤面。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,营养丰富又能发汗。

“三伏烙饼摊鸡蛋”,末伏时天气往往会稍微凉爽一些,烙饼也不会觉得太热。再煮上一锅绿豆粥,摊几个鸡蛋与烙饼一起食用,也算是美味。

三伏习俗还有哪些?

烙饼也好,饺子也罢,每逢三伏,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,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。比如,北宋夏日节食是“伏日绿荷包子”,用荷叶裹包子,据说有清暑的作用。

扬州则有说法称“入暑三伏,一伏一对童子鸡”,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,就是吃童子鸡,一般以清蒸为主,有温中健脾、补气补血之功效。

“就老北京而言,以往越是天热,越要来一碗冬瓜羊肉汤,趁热喝了,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出汗,借此把体内的‘湿毒’及时排出来。”老北京人赵兴力表示。

气候炎热时,室外活动要适度。饮食之外,沿湖赏荷花,也是一种消暑佳趣。盛夏时分荷花盛开,人们往往会挑一个适宜的天气,出门赏荷。

总而言之,夏季是阳气高涨的时节。对一般人来说,要顺应季节、时令变化,调节作息时间,安然度夏。



阅读242
分享
写评论...